堅守物價vs.馬上調漲
【經濟日報╱社論】
2008.05.13 03:00 am
全世界最誇張的對比,出現在520之前與之後的兩個政府。國際油價q每桶70美元一年之內飆破126美元,但國內油價則不動如山,連帶地電價也跟著凍漲;任憑學者專家喊破了喉嚨,張俊雄的看守內閣就是充耳不聞。任期只剩一周的看守總統陳水扁反而得意地宣稱,為了照顧中下階層與弱勢團體,只要在總統府一日,就會堅持穩定物價到最後一分鐘。尚未就任的新政府,早已預告520一上任立即十足調漲油價,隨後調高電價;形成強烈對比。
油、電乃是必需的基本物資,價格一旦大幅調升,不但人人都受衝擊,而且一切仰賴油、電生產銷售的商品,也會連鎖漲價。既然幾乎所有的商品皆然,這一波波的調價必定會掀起物價全面上漲。由於所得愈低者,消費尤其是必需品的消費在其所得中的比重愈高;因此全面漲價不僅是對全體國人課稅,而且其累退性的確會使中低所得者的負擔格外沉重。基於這個道理,倒數計時的阿扁所言不謬。
而且,依據舊政府經建會的推估,如果油價每公升漲2.8元,猶低於一般所估測的每公升漲4元,電價調漲三成,通貨膨脹將因而升高一個百分點達到3%左右,而目前預估僅在4.3%上下的全年經濟成長率會減少一個百分點,降至3.3%左右。這種滯漲的效果會使全民受害。由於目前國內所得分配更為懸殊,而薪資所得者的平均實質所得近年來不升反降;因此一旦成長率降為3.3%,平均實質薪資所得恐怕會更明顯地下降,使中低收入者受害更深。
但馬英九的新政府堅持上任立即調漲油價,道理也十分堅強。首先,油電價格乃是市場中重要的信號,漲價即在顯示供給發生缺口,必須節制用量;也唯有充分反映成本,才能令消費者興起強烈的減少用量、改以替代物品取而代之的念頭。我們這個石油幾乎全賴進口的國家,正是因為長久以來將油價壓到亞洲各國最低水準,而使國人能源使用效率遠遠落後。
其次,目前油、電供應者儘管大部分是國營事業,偏低的油電價導致中油與台電巨幅虧損,也等於是政府以財政赤字補貼國人;但每個家庭用油、用電的水準到底各有千秋,偏低的價格的確鼓勵開大車、住豪宅者受惠最多,也更肆意揮霍油電毫不珍惜。因此以絕對金額而論,對豪門巨室的補貼反而更為慷慨。
綜觀這兩方立場,似乎都振振有辭、見仁見智;因而立即調漲固然有理,堅守不漲,也難以駁斥,究竟該如何是好?
既然舊政府的時日已無多,不論堅守是對是錯,很快就會走入歷史。倒是新政府立即調漲的政策,如果會導致滯漲效應令經濟成長率驟降、中低所得者受害,就不能魯莽從事,必須設法去除一切不利影響。
到目前為止,馬英九團隊所提出的配套大抵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對弱勢者的扶持,其中又以補貼大眾運輸系統以緩和其漲價幅度及以負所得稅補貼弱勢者為主;另一部分則強調藉愛台12項建設擴大公共支出以激勵國內需求、刺激經濟成長。
就負所得稅而言,到目前為止只是個政策主張,迄未進入立法院審查,其通過立法不知何日;而且即使今年修法,也要到明年方得適用,緩不濟急,這一年之間中低收入者面對來勢洶洶的通貨膨脹與成長減退,又該如何解其燃眉之急?
擴大公共建設也是曠日廢時之舉;每一項新增的重大建設從規畫完成到進行細部設計到成本效益評估到公告招商,常非一、兩年莫辦;又是遠水救不了近火,無濟於當前急務。至於補貼大眾運輸系統,在全面漲價聲中,只是杯水車薪;何況如何補貼,在物價連環上漲的壓力下,該補貼多少,都十分棘手。
我們認為,油、電價格固然非調不可,但於此非常時期,必須採取緊急的非常手段。首先,對低收入戶需立即救濟者應迅速展開清查並立即施加援手,助其得度難關。其次,從油、電漲價收益中撥出巨額,立即開展以工代賑的工作,創造大量社會服務性工作,讓大批弱勢者可以有尊嚴地賺取基本生活費。與此同時,積極以最大的誠意與對岸協商觀光客來台及包機直航,在短時間內為國內市場注入活水,活絡相關產業、增加工作機會。當這些都順利圓滿達成,油電漲價的衝擊方可充分化解。只要這個內閣不再搞些花拳繡腿或倒行逆施,油價兩難,應可迎刃而解。
【2008/05/13 經濟日報】
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