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9日 星期一

伊戰五週年,美外交陷泥沼

伊戰五週年,美外交陷泥沼
2008/05/16
我親眼看著我的好朋友在跑過街頭時頭顱被砲彈打掉,身體還繼續往前跑。我的家鄉被美國人給毀了,家人也只能四散地躲在難民營裏生存。美國在巴格達指定的新統治者只是一群擅長綁架、謀殺的新政權。
「我親眼看著我的好朋友在跑過街頭時頭顱被砲彈打掉,身體還繼續往前跑。我的家鄉被美國人給毀了,家人也只能四散地躲在難民營裏生存。美國在巴格達指定的新統治者只是一群擅長綁架、謀殺的新政權。我已經和我的家人失散了,我很想念我的家鄉及家人,想回家。」
這一段話是年約20歲,化名為薩德(Ziad)的青年在網路上所寫的。其實,類似的故事在難民營裡隨處可聽見、可集結成書。據估計,目前仍有將近2百萬的伊拉克難民散居在敘利亞、約旦、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等邊境上的難民營內。雖然伊拉克新政府多次呼籲希望這些人能夠回家參與建設,但回鄉者不超過5萬人。
距華盛頓當局決定在2003年3月19日投下炸彈以軍事力量結束海珊政權,已經五年了。這場戰爭截至目前為止大約有四千名美國大兵犧牲。而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從2003年三月到2006年六月這段期間,伊拉克平民的死亡人數則大約是在10萬至22萬之間。代價可真是高昂且令人沉重。
金權政體 代價高昂
不意外,反戰人士在這天再次發起抗議活動,要求美國政府立即撤軍並結束這「不義之戰」,將「自由」真正還給伊拉克人民。他們質疑,「美國的目的到底在哪?」、「這場戰爭只是讓美國持續陷入他國的內部衝突,無法自拔」。除了代表共和黨的馬侃(McCain)質疑,撤軍代表美國失敗將鼓舞恐怖份子之外,兩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則是支持撤軍論,希望擴大支持群眾。
CNN也在當天公布從3月14日到16日所作的民調結果,支持伊拉克戰爭的比例從2003年3月的68%,掉到只剩36%;66%的人表達反對。民調並顯示,10位美國人中有7位認為,目前美國經濟困頓的一部分原因是政府在伊戰中的龐大財政支出所導致的。諾貝爾經濟學得獎人喬瑟‧史德立茲教授(Joseph E. Stiglitz)與曾任職於商務部財務長的琳達‧比莫教授(Linda Bilmes)在3月初的華盛頓郵報合力撰文說:「伊戰會讓美國付出將近3兆美元的代價。」
對這些負面消息,布希不僅駁斥為「太誇張」,且堅定立場地表示,「雖然這場戰爭代價高昂,但對美國的利益而言是值得的,必須繼續下去」、「伊拉克現已成為阿拉伯人加入美國共同驅逐蓋達組織的地方」。
站在伊拉克人民的角度,布希這席話可說是諷刺。他們認為,美國以武力推翻海珊扶植傀儡政權的目的在於掌控石油及戰後重建工程的龐大商業利益,也是為了掌控水資源、掌握中東的關鍵。伊拉克的地緣戰略價值就如同當年法國和印地安人戰役及美國獨立戰爭時的哈德遜河谷。
美國自認為在傳播民主、自由的做法,在他們看來只是美帝國主義的擴張及掠奪而已。約翰‧柏金斯(John Perkins)在其《經濟殺手的告白》(Confession of an Economic Hit Man)一書中告白:「我的任務是『慫恿世界領袖加入這個促進美國商業利益的大集團,成為其中一份子。到最後,這些領導人會陷入負債的天羅地網,不得不低頭死忠。如此一來我們就能隨心所欲地擺佈他們,以滿足美國政治、經濟或軍事上的需求』。」他稱美國是一種結合政府、企業及銀行的「金權政體」(corporatocracy)。
新世紀 分眾化時代
無獨有偶,美外交關係協會主席(Council on Foreign Affairs)理查‧哈斯(Richard N. Haass)在最新5、6月份的《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雙月刊中撰文,以美為主的一元化局勢已經結束了,代之而起的將會是「分眾化」(nonpolarity)的世界格局。他說:「在分眾化的時代裏,世界再也不是由一兩個,或是其他重要國家一起所控制,而是由許多擁有不同關鍵力量的角色所控制。」例如,蓋達組織、聯合國、歐盟、世界銀行、糧食組織等。
文章中也說,對伊拉克、阿富汗的用武已動搖美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中東產油國影響力,如伊朗,不僅快速上升,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幾年前預言美國會因為其「帝國過度擴張」(Imperial Overstretch),最終無法避免國力下滑,也可能成真。哈斯的文章頗有替美國外交政策緩和的味道。
著名《新聞週刊》(Newsweek) 主筆法里‧查卡里亞(Fareed Zakaria)也在這期的《外交事務》中發表《美國權力的未來》(The Future of American Power)一文。他分析,伊拉克戰爭不會是下一個「波爾之戰」(the Boer War)成為國力下滑的關鍵,因為美國在科技、教育、人口政策、文化包容和經濟實質面上仍居領導優勢。他承認,美正面臨其他國家實力快速成長的挑戰,競爭劇烈,但也因此,美國仍可在加強多國合作,穩定外部環境下發揮領導角色。
布希在2000年的總統競選中說,「美國需要一個更為謙卑的外交政策」。如今看來,只能期待年底產生的新任美國總統去實現這理想了。或許42年前保羅‧巴蘭(Paul Baran)和保羅‧斯威齊(Paul Sweezy)在其合著的《壟斷資本》(Monopoly Capital)中的一段話可提醒我們:「無庸置疑,供應軍隊是一門大家都贊同的好生意:所有大公司和小公司,都竭盡所能地去競逐利益。寡頭政治的私人利益,鼓勵不斷擴張。」
【2008-05-16 聯合新聞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