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輕率因黨而廢言
【經濟日報╱社論】
2008.05.18 04:03 am
產業發展是經濟成長的主要憑藉,因此每任首長總會有一些政策方案或口號來代表它想引領的產業發展方向。準經濟部長尹啟銘日前說民進黨政府所推動的兩兆雙星計畫沒有意義,他主張政府要輔導企業提升附加價值。事實上多數簡化的政策口號或衡量產業成就的指標,都只在某些條件下正確可用,在某些其他情況下甚至是有害的。兩兆雙星這種強調產業規模的政策,以及把附加價值當成目標的政策,都一樣有正確和不正確的情況;政府在運用時必須因時因產業制宜,不可執著,更不可盲目追求。
將產業達到兆元產值或其他規模當成目標的主要可能缺陷,就是為變大而變大,結果反而得不償失。例如,不少廠商為了擴大營業額而猛接OEM訂單,結果受制於少數買家,不僅利潤率漸被壓低,也失去自主研發和自創品牌的能力,而不利於長期的發展。一國若只發展大規模的產業,則這些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偏高,它們的景氣波動或國際競爭力的變化也較可能造成全國經濟的波動。
不過產業規模擴大也有它的利益。有些產業具有規模經濟是眾所周知,若未擴大到足夠的規模就無法有國際競爭力;當規模擴大後,可以吸引相關產業來提供服務,而產生經濟學上的外部經濟。例如我國半導體產業規模甚大,因此外國的設備廠就直接來台提供各種服務。我國TFTL-CD產業的擴大,也吸引相關的玻璃基板等產業到我國來投資。
產業規模的擴大也不限於第一產品產量的擴大,亦可藉多種相關產業同時發展來達成。這些相關產業常可互相支援,並產生更強的競爭力,且吸引更多相關產業來聚集在一起,即所謂產業群聚效益。這種群聚效益也正是我國以往不少傳統產業和個人電腦業競爭力的重要來源。晶圓代工業也因這種效益而帶動了IC設計等相關產業。
由此看來,產業規模擴大並不是沒有意義,只是不該盲目追求規模的擴大而已。另外廠商若為了未來的前景,不必政府補貼而願自行承受目前的虧損,在自由經濟中是很正常且有長遠眼光的事。為了維持相關產業或生產鏈的完整性,政府甚至可以考慮協助其中具有關鍵性但尚無競爭力的產業。所以尹準部長因兆元產業中有不少是虧損的產業,而說兩兆雙星沒有意義,道理是不充分的。我們希望政府以後仍能謹慎注意擴大產業規模的利弊,而採取適當的對策,不必全盤否定前一執政黨的政策。
高附加價值率的策略也和擴大規模一樣,可能有利卻也可能有害。廠商若因售價提高而使利潤提高,附加價值率也會提高,當然應是好事。然而附加價值率也可能因其他原因而增加,所以追求提高附加價值率的政策若不小心,也可能反而造成傷害。例如克魯格曼教授即曾指出,政府若以每勞工平均附加價值的高低來挑選產業,則將傾向於選擇使用大量設備的資本密集產業;但這些產業卻不一定較賺錢,也不一定對國家較有利。
當上下游兩家廠商合併成一家時,新廠商的產值等於原先下游廠商的產值,但其要素成本和利潤則是原來上下游兩家廠商的合計;因此在沒有任何實質改變之下,資料上卻呈現附加價值率大幅提高的結果。換言之,政策若鼓勵高附加價值率,有可能變成鼓勵不必要甚至不恰當的垂直整合。近年來有很多人擔心我國某些產業附加價值率的下降。這項下降可能有一部分是國際競爭使售價和利潤下降的結果,當然值得擔心;但也很可能是因為我們把一部分加工過程移到國外所造成。但若這種國際分工對廠商有利,也不會造成國內資源的失業,並不必擔心這種原因所造成的附加價值下降。
總而言之,附加價值有各種變化原因,不能貿然把附加價值當成政策目標。政策應更直接鼓勵附加價值有利的增加方式,例如透過研發行銷等努力而使產品價格和利潤提高;或者藉生產力的提高而使每單位生產要素生產出更多產品等等。民進黨執政之初提出的知識經濟方案要廠商發展別人沒有的知識,也是一個比泛言研發或高附加價值率更明確的努力方向,政府不可因黨而廢言。
【2008/05/18 經濟日報】
2008年5月19日 星期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