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1日 星期日

高新科技承載改革能量

高新科技承載改革能量

《亞洲週刊》二十二卷 十九期 (2008-05-18)

電腦和高新科技的發展,冥冥中和中華民族的歷史感連繫一起,微妙地承載著改革的能量。

高新科技是兩岸之間的一種奇異的共同語言。在那些日新月異的程式和技術創新中,隱藏著改變兩岸命運的秘密元素。

不管政治上有多少分歧,兩岸都在高新科技的統一標準中,找到超越分歧的動力,贏得更高層次的滿足感,打破西方壟斷。台灣是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地,也有很多高科技產品傲視全球,而中國是全球網民最多、電腦市場最大的國度。兩者結合就會產生很多大家沒想到的化學效應。

這種化學效應就是互相交叉滲透、影響的功能。台灣高科技能不斷突破,就是靠大陸的龐大市場,也善用大陸的廉價勞工和高檔人才,才可在全球高科技排行榜中位列前茅。

其實兩岸民間社會對電腦的高度重視,潛意識中有一種絕不落人後的強烈情懷,瞭解這場資訊革命的重要性。兩百多年前,中華民族和工業革命擦肩而過,也因此走向了衰敗和屈辱的道路,不但失去了和西方同時崛起的機會,並且陷入了內亂和痛苦的漩渦中。

因而電腦和高新科技的發展,冥冥中就和中華民族的歷史感連繫在一起。中國人再也不能落後了,而電腦竟也微妙地承載著改革的能量,推動全球華人社會的發展。在高新科技世界中,華人的人才輩出,不僅是遍佈北美的大學電腦系和研究機構,也出現了很多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像雅虎的創辦人楊致遠、谷歌的大中華地區主管李開復、YouTube的創辦人陳士駿、阿里巴巴的創辦人馬雲等,都是全球化年代的領航人物。

事實上,互聯網成為了中國大陸改革的支點。當現實社會的言論自由受到限制的時候,當政治改革嚴重滯後的時候,網上的自由和改革的呼聲就成為一種時代的救贖,撫慰了多少的心靈,也喚發了一種社會改革的巨大力量,讓網內改變了網外的命運。如果沒有網民的沸騰和手機短信的動員,廈門PX化工廠的項目就會強行興建;如果沒有網上遍地開花的報導,重慶的釘子戶事件就不會善了;如果沒有全國網民的人肉搜索,山西黑磚窰的奴工就不會被救出來。多少中國的老百姓,每天就在電腦的螢屏前,目擊那些驚天動地的社會變革,並且還可以即時參與其間,網內網外,渾然一體,成為一個獨特的氣場。

這也是影響兩岸的氣場。一個越來越進步的中國大陸,也會帶來一個越來越有希望的台灣。今日的高科技帶來了對未來的高期望,也帶來了兩岸的全新願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