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胡錦濤暖了日本春天?

胡錦濤暖了日本春天?

中國時報 2008.05.08/蔡增家

現在老大樓非常流行一種樓面拉皮術,它不必將大樓整個拆掉重建,而只要將表面重新粉刷就可以煥然一新、脫胎換骨,但是大樓內部的老舊結構卻依然存在。

中國領導人胡錦濤這次的日本「暖春之旅」,就像是對衝突不斷的中日關係進行表面拉皮。因為,他此行並不對中日關係現存的實質問題尋求解決之道,也不對中日關係現存的障礙尋找最佳的處理方式,而中日兩國只想簽署「戰略夥伴關係式」的第四公報來粉飾太平,但是中日關係內部卻仍然是波濤洶湧、爭議不斷。

從二○○六年小泉下台以來,中日關係便出現了「領導熱、官方疑、民間冷」奇特的倒金字塔現象。

也許是敵對太久所產生的物極必反,也許是分手太長所產生的萬般思念,中日領導人在歷經破冰、融冰及暖春之旅的高層互訪之後,竟然如他鄉遇故知般的一拍即合,短時間之內就將中日關係炒到了最高點。中日關係的反轉彷彿成為中日兩國領袖的歷史共業,他們都亟欲想要維持中日關係的熱度。例如反中的安倍晉三上台之後,就把訪問中國的「破冰之旅」當成他政績的第一擊,親中的福田康夫也想把中日的「第四公報」成為他老兵的最後一戰。

但是領導的熱情卻無法感動人民的真情,對照於中日領導人的一頭熱,中日之間的官方關係,卻因歷史教科書及東海油田問題的無解,而彼此逐漸產生猜疑;中日之間的民間關係,也因為毒水餃事件的衝擊而持續在失溫。

過去日本外務省的中國幫,對中國的一邊倒政策,就像是中日關係的紅衛兵,不論中日兩國在歷史教科書爭議,或是參拜靖國神社的意識形態紛爭,日本外務省中國幫的官員都不斷地為中國緩頰,也共組了中日歷史教科書委員會及中日東海油田共同開發小組。他們深信中日關係總有撥雲見日的一天。但是在這兩年期間,中日兩國歷史教科書共識的意識分歧,以及東海油田共同開發的阻礙重重,讓中日官方對於兩國在當前實質利益問題尚未解決之下,真的能夠完全改善關係而開始產生懷疑。

其次從一九九○年以來,儘管中日關係不斷擺盪在衝突與合作之間,但是中日兩國的民間交流都還能維繫一定的熱度,但是在二○○五年中國內部爆發大規模的反日示威抗議之後,中日民間文化交流便逐漸冷卻下來。日本民間開始對中國產生了極度的不安全感,而這股冷鋒在今年毒水餃事件發生之後達到了最高潮。日本人民除了對中國的不安全感之外,又對中國產品出現了不信任感,這股不安全感與不信任感,讓過去只侷限在日本右翼團體的「恐中症」,逐步擴散為全體日本國民的認知,這讓中日兩國的民間關係頓時降到冰點。

要問的是:在當前中日兩國的領導人為何會對中日關係如此熱中,而將中日關係從過去的「政治冷、經濟熱」轉變為「領導熱、民間冷」呢?

從這次胡錦濤訪問日本,我們可以發現中日兩國領導人其實是政治利益上的互取所需,胡錦濤想要利用這次的高層互訪簽署中日戰略夥伴關係來緩和奧運前國際的政治氣氛,福田也想透過這次胡錦濤的來訪拉抬他在日本國內低迷已久的人氣。

其次在中日雙邊問題沒進展的情況下,又要如何對這次的中日高層互訪來進行美化拉皮呢?中日兩國利用簽署中日第四公報來轉移及緩和兩國在歷史教科書及東海油田問題的疑慮,也利用領導人的乒乓外交來化解日本人民對中國毒水餃的疑懼。可是在根本問題未解決情況下,儘管兩國努力在外表上美化粉飾,但是兩國關係卻逐漸出現鋼筋外露,因為中日關係有可能像春天的櫻花,盛開的時間只有短暫的一瞬間。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亞太所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