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9日 星期一

打破「M型社會」的魔咒 (2007年文章)

打破「M型社會」的魔咒
‧經濟日報/社論
2006/12/05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創出「M型社會」這個新詞,立時不脛而走,大家瑯瑯上口;有人開始推廣所謂「新奢華產品」,為這個M型社會的消費走向定調;有人則憂心忡忡,擔心投資與消費均將趨緩,而損及經濟成長,恐懼稅收會減少、社福支出會增加,而造成更嚴重的財政負擔;更有人為貧富差距之加速擴大加深社會對立而深感不安。其實這許多疑慮多是杞人憂天,至少就台灣而言,M型社會本不應是魔咒,反倒該視為祝福。

早在15年前,國內學者已清楚預見此一現象,不但將其肇致的原因剖析清楚,還具體提出對治的方法;可惜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任令時光徒然虛耗,未從事任何具體的做為。不過,為時猶未太晚,只要及時努力,M型社會終不致在此作祟。

所謂M型社會,基本上就在描述富者愈富而貧者愈貧的現象。但必須認清,並非所有的富者未來都會愈富,也不是一切貧者未來愈來愈貧,其中有一個極為明確的分野。這一切變化,其端倪都應回溯20年前,台灣的加工出口業被時勢所迫,大舉撤出台灣;又因緣際會,開啟了從泰、馬,到中、越的一股加速「台灣化」的巨大新潮。短短五年之間,亞洲地區北自中國大陸,南迄印度這一整片區域的開發中國家均踴躍投入,一舉為原來只容納少數工業化國家的全球市場投入30億生力軍,而且他們別無所長,只有一身廉價勞動力,封存半世紀以上,如今才啟封供識者恣意取用。

於是,原來廉價勞工供不應求的國際社會,忽然間廉價勞動如潮湧至。工資在台灣、日本等國十分之一、百分之一以下的勞工,傾其全力大量生產加工品出口全世界;在工資均等化的運作下,將各國無技術勞工的工資不斷往下拉,搶走各國高價勞工的生計。貧者愈貧,就是這個無情的推擠造成。但在這些新開放的開發中國家則非貧者愈貧;事實是,近20年來,那些有機緣投入國際市場的貧者,早已所得倍增,遠非昔日吳下阿蒙。在那些工業化國家中的無技術勞工的確愈來愈貧困,原先掌握特定知識、技術者卻不盡然,其中甚多白手起家、平步青雲。相對地,原來徒擁萬貫家產,卻不知如何利用這數以10億計的廉價勞動以快速提升其資本報酬率者,也絕無可能富上加富。

了然於此,台灣社會即有可能跳脫M型社會的陷阱。富者是否更富固不足論,貧者卻可以不必更貧,甚至有可能轉貧為富。其訣竅無他,就是幫助他們快速取得專業知識與技術,並且將其技術與經驗直接投入廣大的廉價勞動潮中,充分實現其獲利能力。就前者而言,台灣的教育資源無比充沛,其成本也是大多數家庭可以負擔,只要匡正觀念,不消幾年即可成功。至於後者,關鍵在如何企及廉價勞工群。今天對岸正是最佳練兵場,若恫嚇阻撓不許台灣子弟藉此大發利市,則豈可謂天亡我也?

如果政府與人民都採取對的策略,台灣的社會將成為「半M型社會」,大多數人都集中在M的右半邊,從小富到大富,人人獲利。

然而在短期內,確實有一部分無技術勞工已過了學習與轉業的階段,而出現一個過渡性的M型社會。但即使如此,投資不必然衰退。因為依邊際消費傾向假說,所得愈高,儲蓄傾向愈高,因而社會用於投資的資源會愈豐富。主計處預測今年儲蓄率將達26.68%,創11年來新高,除了受到雙卡風暴的影響之外,富裕人口的比重升高,應亦有關。

至於民間消費會因M型社會而趨緩之說,也待斟酌。如果真如一般推論,大多數人會淪入所得偏低的M型社會的左半邊,則上述邊際消費傾向假說反而會推出總消費支出比重增高的後果。至於右半邊的高所得階層,他們對奢侈品情有獨鍾,若能投其所好,大量推出豪宅、精品,總消費未必不致上升。同時由於所得稅邊際稅率遞增的設計,這一群比過去富有者,其稅負會超比率增加,政府的財政將大獲挹注。美國近年來對富人降低稅率,全國總稅收不減反增,這應是理由之一。

總之,M型社會突然受到注意,許多未曾深思的謬論與之俱來,只要認清真相,並不可懼。但台灣有機會跳脫此一陷阱,進而躍升到共富的半M型社會,若因為政治鬥爭、意識型態而錯失良機,卻真令人扼腕。

【2006/12/05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