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最大敵人 是自己
【聯合報╱李明/政大外交系教授(台北市)】
2008.05.05 02:53 am
倘若不是新加坡媒體報導,國人對外交當局以鉅款求取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建交、錢財被侵吞的事恐將蒙在鼓裡。民眾不能瞭解的是,一個當初號稱「鄉土、勤政、廉能」的政府,竟淪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人民還能相信政府麼?
前國安會秘書長、現任行政院副院長邱義仁說他要負全責,但他既不辭職、又無力追回鉅款,請問如何負全責?在他的招牌微笑裡,居然真相越發模糊。
外交部長黃志芳更極力撇清失職,意味著整件事為邱義仁交辦,外交部只是奉命辦事。且將重點放在指責外交掮客忠誠度有問題、並透露擔心家人安危等,讓人懷疑是否轉移焦點並博取同情。
這次外交掮客汙錢事件,顯示了國安當局的恣意專斷、用人唯親、決策草率、糟蹋公帑;而外交當局的曲意逢承、踐踏專業、怠忽職守,尤為令人無法忍受。整個事件所燒出問題,不僅是民進黨政府標榜的「烽火外交」完全破產,也不僅是全國納稅人損失了十億元新台幣,而是全民對政府施政與外交信心的總崩潰。長遠來看,後者才是最重大的損失,需相當時日才能恢復;可是我國外交環境極為艱困,圖謀恢復又極為不易,這是當今執政者所不能不察者。
國際政治學大師漢斯‧摩根索在其名著「國際政治學」即指出,國家力量是國家推動外交政策的決定內涵,國家力量的多寡良窳決定國家的對外政策的成敗。他舉出國家領土大小和地理位置、自然資源、人口、科技水準以及軍事力量等,是「有形的」國家力量;國民性格、國民士氣、政府施政品質、外交品質等為「無形的」國家力量。有形的國家力量固然要緊,但無形的國家力量更是關鍵,它們可以彌補有形力量的不足,讓強權有所顧忌而不敢輕侮。
台灣在過去並非無中共的孤立與打壓,但藉著豐沛的無形力量,我國在風雨飄搖中仍可巍然屹立。只是當今中共崛起,我國外交日益艱困,國安與外交當局還在侵蝕國家的資源,曲解國民性格,讓世人誤以為台灣充斥莽夫;為在選舉勝選,蓄意挑起藍綠族群對立,打擊國民士氣;治安敗壞國庫空虛浪擲公帑,政府施政品質不堪聞問;外交品質歷經「過境外交、闖關外交、金錢外交」等過度消費,更是千瘡百孔,國際且早以「麻煩製造者」與「凱子」看待台灣的外交。撫今追昔,台灣的外交形勢從沒有如此低落的。外交戰場上,我與中共敵長我消,倘若亂象不改,不待中共打壓,自己即是外交最大的敵人。
國安與外交當局,應在此時放棄「新政府即將就職」的迷思,勇於承擔責任下台一鞠躬,讓檢調單位放手偵察此一令人民痛心疾首的弊案,如此則民進黨還可掙回一些尊嚴,人民也能撿回對政府施政與外交品質僅剩的一點信心。
即將接任的國民黨政府,尤應以此事為明鏡,在未來戒慎恐懼地推動外交。外交的目的,在維護及增進全民的利益,而施政品質與外交品質則互為表裡:內政須整肅官箴、排除僥倖;外交須審慎專業,棄絕怠忽瞎整,如此則不僅印證摩根索教授的學理,也是我國爭取較好外交環境的正道,更是還給台灣人民一個公道。
【2008/05/05 聯合報】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