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

中国青年报:有多少重要的民生信息被“敏感”掉

中国青年报:有多少重要的民生信息被“敏感”掉
邓清波
2007年08月03日08:19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运行满一年后,东莞市房管局不再在网上公布房价交易实时数据,以后全部数据交由统计局向公众定期发布。房管局称,目前房价信息对公众非常敏感,一旦被不恰当使用及在媒体上公布,很容易造成公众对东莞房价现状的误解,因此房管部门最终取消网上公布房价。(《广州日报》8月2日)

  说“目前房价信息对公众非常敏感”,这一点也不错。毕竟,面对不断上涨的房价,望房兴叹的老百姓还有太多太多。但是,“非常敏感”就是有关部门拒绝再提供相关信息的理由吗?

  事实上,“敏感”本身正是来源于信息的不丰富、不透明。试想,如果有关房价信息来源足够多、足够权威,公众充分了解其来龙去脉,自然就能“脱敏”,学会辨清真伪,以理性心态去对待。反之,房价信息来源越少,就越有利于房地产商囤积居奇炒抬价格,就势必越引起公众的猜疑,哪怕一点风吹草动,都难免会“敏感”。更何况,公众对房价信息“非常敏感”的根源,绝不是因为房价信息本身,也绝不是因为有些研究房价的人会使用这些数据、有些媒体会报道这些数据,而是因为这些信息背后房价上涨快、百姓买房难的现实根源。这个现实根源不除,即使取消所有的房价信息发布,公众还是会“非常敏感”的。

  所以,有关部门以“公众非常敏感”为由,来拒绝继续发布相关房价信息,很难令人信服。其本质上更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漠视,是把公众看成偏听偏信、不能自己判断是非的“愚民”,是对有关媒体的“污名化”。从根本上来讲,这其实恰恰暴露了有关部门自己的“非常敏感”,即担心公众了解太多,有关部门对民意将更加难以应对。于是,只能以“公众非常敏感”为由,拒绝再提供房价交易实时数据,而是把相关数据提供给统计部门“统一口径”后再来发布,使公众只能获得经过层层过滤了的有限信息。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非常敏感症”,绝不只是在当地房管局的这一举措中存在。现实生活中,公权部门以“敏感”为由,拒绝公布某些与民生紧密相关的信息、拒绝推行某些重要的工作举措,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譬如,不少部门的工作缺乏透明度,很多情况往往被严格“保密”,政务公开受到重重阻力。这种权力部门的“非常敏感症”,既是公权的自负——它以为自己能够任意拒绝透露这些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信息;也是公权的自卑——它不知道如何应对在现代信息多元化情况下的复杂局面;它甚至还暴露了某些公权的自私——它的眼里只有部门利益,而忽视了百姓的知情权等重要权益。

  于是乎,许多重要的民生信息就这样被“敏感”掉了。公众的许多重要知情权因此受限,而暗箱操作的空间却因此增大,其结果只能是腐败隐患增加,民生权益受损。想到這裡,我們不禁要問社會上到底有多少重要的民生信息是被“敏感”掉 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