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

考驗馬英九的智慧

考驗馬英九的智慧
【經濟日報╱社論】
2008.05.08 02:59 am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322總統選舉大獲全勝,不僅讓鬱悶八年的絕大多數台灣人民興奮不已,連海峽對岸關心台灣的人民、學者專家及國台辦主管們,亦認為是改善兩岸關係前所未有的難得機遇。但未想到總統當選人馬英九竟然任命一向深綠的台聯大將賴幸媛,為負責兩岸事務主要決策的陸委會主委,對765萬支持馬英九的選民,不啻是「青天霹靂」、反彈激烈;而綠營人士並不承認賴幸媛的代表性,甚至認為此一任命是羞辱綠營的人格謀殺,致使馬英九的尊重少數、擴大馬蕭兩岸政策社會共識基礎的苦心落空。這幾天賴幸媛任命案媒體未再提起,實際是被巴紐10億元外交醜聞案爆發新聞所掩蓋。誠如準閣揆劉兆玄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主動表示,賴幸媛任命案對兩岸關係確有造成衝擊!如何化解,解鈴還需繫鈴人,考驗馬英九的智慧了!
4月28日準閣揆劉兆玄宣布第二批閣員,任命賴幸媛為陸委會主委當天,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啟程赴北京;翌日連胡會時,中共總書記胡錦濤重申,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儘早恢復兩岸協商談判,務實解決各種問題。胡錦濤進一步提出「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16字方針,並強調只要兩岸秉持這16字方針,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顯然胡錦濤的16字方針,是對馬蕭政府構建兩岸關係方針「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的正式回應,完全不理會馬營內部的人事安排。既然胡總書記定了調,故4月30日大陸國台辦例行記者會發言人李維一不對賴幸媛人事安排問題做評論或發表看法,所關心的乃是「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對北京而言,「九二共識」才是檢驗台灣領導人是否真正朝向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邁進的唯一標準。只要堅持「九二共識」,就可「建立互信」,儘早恢復兩岸協商談判。
實際上,總統當選人馬英九在322當選第二天,即重申兩岸應該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下恢復和談立場,並希望透過海基、海協兩會正常運作,處理兩岸問題。328馬英九接受聯合報系專訪,明確表示他不會去搞兩國論或法理台獨,而且清清楚楚就是主張「九二共識」;他還強調全世界講「九二共識」最多的人,大概就是他了。故在4月1日扁馬會時,陳水扁否認有「九二共識」,但馬英九堅稱「九二共識」是事實,且有兩岸函電交往做為證據,若沒有「九二共識」,就不會有1993年的辜汪會談,顯見馬英九對「九二共識」的堅持。當4月28日發表賴幸媛人事任命案引起各方反彈,馬英九在第一時間出面說明,賴幸媛不支持法理台獨,認同馬蕭兩岸主張,即「不統、不獨、不武」,也就是維持中華民國現狀,以及「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主張。馬英九聲稱,他一向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賴對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也可接受,兩人對兩岸關係的理念是一致的。因而對有人批評賴幸媛是李登輝路線,馬予以否定,而稱是馬英九路線。馬英九也坦承台聯主席黃昆輝對他建議少提「九二共識」,但他沒有同意;而且回以「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一中各表就是九二共識」。顯見馬英九一路走來,對「九二共識」的堅持,展現其對兩岸對話的期待與意願。
關鍵在於大陸所關心的「兩岸關係未來發展」,首先即將面臨的是520馬英九就職演說,有關兩岸關係的「九二共識」論述。兩岸都堅持「九二共識」是兩岸復談的基礎,但過去大陸中共所認知的「九二共識」,只說「一中原則」,不談「各表」;而我方認知的「九二共識」,則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即「一中各表」,也就是馬英九所闡釋的「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一中各表就是九二共識」,雙方還是有相當大距離。
不過,在台灣322總統大選後的3月25日晚,美國總統布希主動與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通電話,胡錦濤不僅向布希提到大陸一貫的立場就是,中國大陸和台灣應該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諮商和對話,而且也同意彼此對「一個中國」有不同的定義,即「一中各表」。但此一訊息在大陸新華社新聞網對外發布的新聞稿,仍是中英有別,中文版僅提及「九二共識」,英文版才有「一中各表」,顯見大陸當局仍然內外有別。自322國民黨大勝以來,大陸在公開宣傳上似盡量避免提「一個中國原則」,而以具模糊性的「九二共識」代替;也希望台灣少提「一中各表」,採用「九二共識」的說法,讓彼此留下更廣闊的彈性。馬英九在選後的扁馬會中提到與大陸打交道時強調,最好越接近雙方能承認的事實越好;就看馬英九在520就職演說中,對改善兩岸關係邁向和平發展,能否提出雙方都可接受的對策了。
【2008/05/0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