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8日 星期二

谁最应该去祭奠海瑞和包拯

网评:谁最应该去祭奠海瑞和包拯
苑广阔
2008年04月08日08:57 来源:中国网

  清明节当天,位于海口市西郊的海瑞墓前不断有市民前来献花、敬香,甚至有市民长跪墓前。据介绍,一天内自发凭吊海瑞的市民有六七百人。另据报道,合肥市的包公祠也有许多百姓前去拜祭。百姓对古时“清官”的缅怀,无非期盼当今的各级领导干部也能清正廉洁。(4月7日《楚天都市报》)

  这些去祭奠海瑞和包拯的市民,既非海瑞的后人,也非包拯的族亲,而只是出于一种对古代两位“清官”代表的朴素感情。如果说广大市民这种自发祭奠“清官”的背后有什么额外期望的话,那就是借对古人的祭奠和怀念,期盼当今各级领导干部的清正廉洁。

  通过媒体的这则报道,笔者不禁突发奇想:既然广大市民都可以自发地去祭奠封建朝代的两位“清官”,期盼当今官员的清正廉明,那么被期望者——当今的这些各级领导干部们,为何不自己也去祭奠一下这两位“清官”呢?

  以政府名义搞的“公祭”活动这两年颇为流行,各地政府都纷纷把当地的名人甚至是神话传说中的“神人”请出来公祭一番。在当地实在找不出可供祭祀的地方性名人、神仙的,那就把诸如黄帝、孔子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国内名人请出来公祭。不管名人来头大小,此类公祭活动无不搞得场面壮观,规模宏大,反正既然是打着公祭的名义,无论花多少钱,都由政府买单,而且还往往被冠以“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或者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旗号,也就显得更加名正言顺了。

  这些公祭活动的“搭台效果”暂且不伦,在诸多热闹场面的背后,总让人感觉多了点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少了点其他什么东西。而海口市民祭奠海瑞和合肥市民祭奠包拯的活动,终于让笔者茅塞顿开:少的就是政府对这些百姓公认“清官”的祭祀。公祭说白了就是“官祭”,无非是当地官员拍板决定的政府行为,那么政府为何祭这个,祭那个,但就是没见去祭祭古代的各位“清官”们呢?组织地方政府各级官员在这些古代“清官”的墓前凭吊追思一番,介绍一下他们当年为官从政的清廉故事,反腐事迹,想想他们为何能够永垂青史,为何能够被百姓记住几百上千年,我想对当今的官员是大有裨益的。

  百姓祭“清官”,但真正为官者却不见祭“清官”,这多少都有些不正常。也许,最应该去祭奠海瑞和包拯的,不是百姓,而是众多头戴乌纱者。

(责任编辑:齐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