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8日 星期二

重拾「新興」精神

重拾「新興」精神
我們該如何看待自己?面對未來,我們應該用已開發國家的姿態走向全球經濟,還是繼續站在新興國家的位置上,跟其他新興經濟一起競爭未來?該揚眉吐氣地以已開發國民自居,還是要謙卑地用新興國民的精神繼續努力?
台灣是「已開發國家」,還是「新興市場」?假如有人問你,要怎樣回答?

當然,這不是容易回答的問題。一來,無論是「已開發」、「開發中」、「新興國家」、「新興經濟」,對於這幾個名詞,從聯合國到民間組織,不同機構的定義都 不太相同;二來,因為定義不同,台灣在不同機構的認定下,也有不同的答案,有時是已開發國家(例如道瓊,就把台灣列為已開發國家),有時則是新興市場(例 如摩根史坦利的MSCI指數)。

然而,別人的認定儘管可以不同,一個國家的人民如何共同定義自己,卻是重要的。知道自己的實力、條件與限制,才知道自己未來該朝什麼方向努力。

回頭看看過去,就能明白這種共識的力量。有好長一段時間,台灣從政府到民間,上下齊心地想要擺脫貧窮,擺脫「開發中國家」、「第三世界」的 身分,要朝「第一世界」、「已開發國家」邁進。在這種共識下,企業沒有自滿的理由,只能埋首努力掙錢,做事業,搞外銷;政府也沒敢講空話,而是對內搞有用 的建設、推出能讓人民賺錢的政策,對外謙卑地帶著總體經濟成績單,到處敲門叫賣,設法讓世界注意到,台灣這個經濟奇蹟,好引來更多資金、做更多生意。

就像現在那些當紅的新興國家,內部雖有腐敗、勾結、特權、爭議,但基本上,政府也好,企業也罷,心中想的,比較多是怎樣把生意做大、賺更多 錢、更上層樓;而比較少自滿地吹噓,更不敢明目張膽地花錢不眨眼。就算要花錢享受,收割經濟果實,也得先畫出個更大的餅、掰出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漂亮理由。 最重要的是,能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推升經濟繼續起飛。

多年以來,政府不論藍綠,基本上都認為,苦了這麼多年的台灣,已經、也應該擠身已開發國家。例如最近,金管會就在努力想要擠入英國《金融時 報》旗下「富時指數」的「已開發國家」名單,胡勝正甚至不惜拿證交所員工年終獎金當賭注,說台灣今年如果沒法晉級,證交所今年的年終要減半。

其實,就算砍一半,證交所的年終還是很羨慕人;而且不管富時指數怎麼評,坦白說,對大部分人來說都影響不大;就算升等了,沒做好,還會被降 級(例如希臘,目前就在被降級的觀察名單上)。值得討論的是:從金融市場到總體經濟,我們真的是已開發國家了嗎?無論是依據富時指數的認定或世界銀行的定 義,我們真的具備已開發國家的特徵──包括優勢與缺點──了嗎?

升級為「已開發」,不僅代表著良好的經濟實力,也意味著可以肩負起更多改善世界的責任,當然是好事;相反的,當「新興國家」雖然感覺上比較 不富有,卻具備向上衝刺的動力與成長的想像,也不盡是壞事。但多年來,台灣卻一直懸掛在兩者之間。論所得,雖然早就領先很多新興國家,但卻總是沒有趕上領 先的已開發國家;論產業實力,明明有世界頂尖的生產技術與管理,卻很少有堅強的跨國品牌與企業;最麻煩的是:夾在遙遙領先的先進國家,與緊追上來的新興世 界之間,我們已經失去後者的廉價成本優勢,卻還沒培養出前者的消費力與轉型基礎。

該怎麼辦?我們該如何看待自己?面對未來,我們應該用已開發國家的姿態走向全球經濟,還是繼續站在新興國家的位置上,跟其他新興經濟一起競爭未來?該揚眉吐氣地以已開發國民自居,還是要謙卑地用新興國民的精神繼續努力?

有人問,你會怎麼答?

 ◎本文轉載自 沈雲驄的財經部落格

【2008-03-21 聯合新聞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