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0日 星期日

以審慎與耐心重啟兩岸對話

中國時報  2008.03.31
以審慎與耐心重啟兩岸對話
中時社論
 全球輿論面對台灣大選的結果,無例外都是集中於兩岸關係,而大選後的若干跡象也確實顯示,一個全新的兩岸風貌似乎真的在成形。先是布胡熱線首度觸及「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而馬英九隨後在接受媒體專訪時也強調,能夠將美中台結合起來的黏著劑就是一中各表。這一系列在選後陸續釋出的訊息,也確實預示著未來的兩岸關係,將迥異於過去八年的停滯與低迷。

 挺耐人尋味的是,原本被民進黨一路斥為「根本不存在」的九二共識,如今竟可能成為未來台美中三方都願意接受的表述語言。「九二共識」會由黑翻紅的理由其實也很簡單,經歷了八年的對立與僵持,難道還不夠讓人學習到「務實」?兩岸如果還要持續擺盪在「一中原則是前提還是議題」、「兩岸關係是國內關係還是國際關係」等循環糾纏中不願意走出來的話,兩岸就只能選擇「永續對立」一個答案,問題是都已經對立八年了,還有興致繼續僵持下去嗎?

 如今,在被民進黨棄置八年後,「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再度出土,所彰顯的最大意義其實就是務實的「承認現狀」。誰要再讓無解的主權議題橫在一切問題之前,誰就是表明了根本不想讓兩岸關係解套。如果可以循「各自表述」的方式擱置主權爭議,豈不是讓各方都鬆一口氣?接下來一連串包括直航、通匯、投資保障、觀光……等課題,只要開放的大原則不變,以雙方的智慧,有什麼難題會是解決不了的!

 當然,樂觀之外,也不是沒有隱憂的。兩岸關係擺脫不了國際制約,也同樣時時刻刻牽動著島內政治的敏感神經。不諱言,經歷民進黨八年的執政,許多狀況已經改變,不可能再完全倒回八年前的情境。就職後的馬英九就算立場再務實靈活,也不可能不顧慮在野綠營的制衡。因而北京當局未來的態度也就變得很關鍵,如果北京當局未來在操作兩岸議題上,不經意間又祭出主權問題讓台灣「穿小鞋」,恐怕屆時馬英九也只能選擇「強硬」了。

 北京當局應該清楚,馬英九主政後的台灣,不會再以挑釁式的手法去操作兩岸議題,換言之,至少未來四年台灣都不會再動輒以制憲、正名、公投綁大選……等操作去「製造麻煩」,故意挑起區域間的緊張關係。但即使再「務實」的馬英九,也不可能對大陸數百枚瞄準台灣的飛彈「視若無睹」,也不可能對長期被國際組織排除在外的處境「無所作為」,當然也不可能對大陸的人權措施完全「一語不發」。

 也可以說,北京當局若是期待兩岸關係能在未來有所突破,不能只在領導人的談話中四平八穩的表達善意。如果軍方部門依舊堅持增加瞄準台灣飛彈的數目,持續舉行武力攻台的軍事演習;外交部門則依舊持續挖空台灣邦交的牆腳,持續打壓台灣對國際社會的參與,則期待馬英九能在未來的兩岸政策上做到大開大闔,其實是不可能的。

 當然,距離五二○還有一段時間,儘管民進黨已經開始在兩岸經貿政策上做了務實的調整,但雙方畢竟是停滯了八年,這八年不僅是主客觀的情境大幅變化,八年前曾經參與對話的當事人也泰半物換星移、人事全非,昔日的辜汪兩老俱皆不在,昔日的對話模式也很難再拷貝,因而要重啟兩岸對話,要重建兩岸協商的平台,絕對還需要一段磨合期,要順利走過這個過渡期,需要的不僅只是善意,還絕對需要耐心,持續的耐心。

 有了八年不堪回首的記憶,國民黨應該已經學習到一項最重要的教訓,未來要順利處理好兩岸事務,絕對要納入民進黨的參與,一個排除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勢必將是未來朝野衝突的主要來源。同樣的民進黨也該調整其在野身段,盡早從意識形態的泥淖中覺醒過來,藉積極務實參與兩岸事務中累積經驗,總不能永遠都得頂著「鎖國」的大帽子吧!

 許多人都對兩岸未來抱持著樂觀預期,正因為這樣,踏出對話協商的第一步反而需要更多的審慎,更多的耐心,更多的善意與更多的智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