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經濟需要什麼樣的特效藥?
2008-06-23
工商時報
【工商社論】
新政府上任以來,聲言全力對抗通膨,對弱勢給予補貼;另一方面,又撥出一千一百多億元經費擴大內需。這樣的政策備受批評,在野黨及眾多人士更主張政府應該仿效星、港、南韓的退稅政策,直接退稅給人民,讓飽受通膨之苦的中低收入家庭可以多一點錢來支應物價上漲。而據部分媒體所作民調顯示,贊成退稅的民眾顯然超過一半以上。
當前台灣經濟面臨的是至為棘手複雜的停滯膨脹問題,國際油價、糧價及原物料飆漲引發輸入性通貨膨脹,國內物價上漲又削弱了民間消費及投資的能力,從而造成內需不足及經濟成長減緩的問題。從總體經濟理論的觀點,若要對抗通貨膨脹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效果顯然優於緊縮性財政政策;若要對抗經濟衰退問題,擴張性財政政策顯然又優於擴張性貨幣政策。然而,要對抗通膨及經濟衰退併存的停滯膨脹問題,由於緊縮政策與擴張政策可能相互抵銷作用,因而政策取捨往往取決於政策目標的優先順序。
很顯然新政府的優先政策目標是在刺激經濟成長,而非打擊通膨,因為,迄今為止,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並未恢復到「中性」的水準,我們在昨天的社論已經指出,央行自九十三年迄今升息15次,重貼現率從1.375%升至目前3.5%,累計升幅達2.125個百分點;但市場利率從1.1%升至2.1%,升幅僅區區一個百分點,重貼現窗口形同虛設。何以致此呢?主因是央行長期來的低匯率政策,不斷買進美元,抑低新台幣匯率,造成新台幣資金泛濫。而低匯率亦極不利於對抗輸入性通貨膨脹。儘管從去年底以來,央行已經改變匯率政策,放手讓新台幣升值,但是,顯然考量對出口的衝擊,最近央行似乎又刻意讓新台幣適度回貶。這樣的雙率政策充分反映央行並未將打擊通膨列為首要目標。新政府煞有其事地推出「當前物價穩定方案」,但掌握貨幣及匯率政策的央行卻未扮演關鍵角色,這樣的方案當然是虛有其表。
事實上,新政府打從上任開始,就聲言馬蕭「633」的政見承諾不會跳票,今年下半年經濟成長率可以達到5%;既然如此,推出「擴大內需方案」就不足為怪了。嚴格來說,增加公共建設支出及減稅均屬擴大內需的手段,從學理上來比較,增加公共建設支出,因為編列的預算都用來購買商品及勞務,刺激所得增加的效果較退稅更為直接,學理上的「所得乘數」也較大,這就是凱因斯學派偏好在經濟衰退時大規模推動公共建設的道理。新政府以凱因斯為師,固無可厚非,但是,推動公共建設必須考量經濟效益及可以發揮的外部效果,像這次五百多億元補助地方政府公共建設的計畫,很多都是急就章、沒有具體內容的建設項目,花錢沒有花在刀口上,當然會受到質疑;更何況,最近鋼筋、砂石等建材價格飛漲,中央要求地方所提公共建設計畫須在年底前限時完成,無疑對國內物價有推波助瀾的效應;「擴大內需方案」會成為眾失之的,絕不是劉揆一句「溝通不足」可以解釋的。
因為對政府公共建設缺乏信心,不少人主張乾脆效法最近星、港、南韓政府的退稅政策,將「擴大內需方案」的一千億元經費挪來作為退稅之用。坦白講,將稅款直接退還給眾多納稅人,就算每人平均不到五千元,因為受益直接明顯,人民當然叫好。惟須注意的是,新加坡及香港政府都是將歲計盈餘退還給老百姓;南韓政府也還有財政盈餘,可以挪為退稅之用,但是,我國政府財政困難,「擴大內需方案」還需擴大舉債來支應所需經費。稍有經濟常識的人都知道,沒有一個政府會以舉債方式來退稅,這也完全不符合預算編列的原理。所以,退稅之議充其量只是在野黨的花招,當不得真。
2008年6月23日 星期一
台灣像北韓
台灣像北韓
【經濟日報╱社論】
2008.06.20 03:23 am
政權輪替一個月以來,儘管新上手的國民黨政權螺絲尚未拴緊、遇事倉皇失措,但有一件事確實與執政八年的民進黨政權迥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那就是勇於唱衰台灣、唱衰政府。
過去八年乃至更久,政府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地方,意識形態治國、用人唯色,導致國政虛耗空轉、政風不堪聞問,卻是有志一同諱疾忌醫,只要有人批判指責,立刻聞過則怒,強辯硬拗之餘,還要聲色俱厲地給對方戴上一頂「不愛台灣」、「唱衰台灣」之類的大帽子,將一切諄諄告誡都打成居心叵測、惡意攻訐。反過來則粉飾太平不遺餘力,每見國內外媒體提出若干台灣出人頭地之事,立刻攘臂攬為政府德政,夸夸然以驕國人。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知識分子,不願受此輕侮,選擇默爾而息,使近年來的台灣無比沉寂,有過於威權時代以高壓箝制言論自由,實乃社會最大的不幸,最令人傷痛的損失。
在這樣的政府管治之下,台灣不進而退,不僅在亞洲四小龍之中,從其首淪為其末,甚至有國家倡議根本將台灣除名。每遇國際競爭力評比,台灣尚能在亞洲各國中名列前茅時,政府立即引為施政成就;卻不細究其中凡與政府部門相關的,多忝列榜尾,反是依靠民間尚源源不絕的充沛活力,將之抵消。
新政府正要於匆忙混亂中滿月時,我們看到一個極可欣喜的新現象。在前天國民黨的中常會中,數位中常委痛陳:旅客來到台灣,會以為來到平壤,做為國門的桃園機場、松山機場等等,根本是三流機場,充分展現三流國家的門面;以及台灣從南到北都賣假貨,拉著外來旅客吃虧上當,令人來過之後從此不敢光顧。其實不僅「國門」如是,台北市做為首善之都,就一向被譏為醜陋無比,尤其從市區到觀光景點,由上往下鳥瞰,無處不是五顏六色鐵皮屋頂加蓋,三流國家恐怕都看不到如此景觀。國民黨中常委放了第一炮,直截了當地戳破國王的新衣。
更令人震撼的,是總綰財經決策的經建會主委,前天毫不遮掩地指出,2008年瑞士洛桑學院(IMD)服務貿易出口成長率排名,55國中台灣忝居第53名。他不但將如此唱衰台灣的醜事公開宣揚,還直指應當負責的,正是政府部門;政府向來只管「管」,而不思如何發揮服務業的價值,才讓民間活力無比充沛的台灣,竟將占GDP七成以上的服務業,搞成這副模樣。
這位為台灣經濟把脈、規畫的內閣要員,如此勇於揭露瘡疤、唱衰台灣,過去早被摘下烏紗帽、貶為國賊。今天如此放言高論,如果主政者不但不以為忤,還能知恥知病,痛改前非,則不僅可以此為切入點,仔細檢視十餘年來政府推拖泄沓、文過飾非、一味管治、不知為民興利的歪風,以及由而滋生的種種積弊,逐步改正;而且在其鼓舞之下,更多b朝、在野的知識分子會從蟄眠中驚醒,重新燃起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熱忱,一起做烏鴉,揚發潛藏在政府乃至整個社會的弊端紕漏,或許台灣停止沉淪、重爭上游,就以此為契機。
然而整頓國際機場這等令國民黨中常委痛心疾首的大事,其實是舉手之勞的小事。君不見,連發展階段遠遠落在台灣之後的泰國,只不過花些小錢,立可打造出令人稱羨的現代化大機場。因此誠如中常委所建議的,「好好花點錢」,就可以讓有如三流國家的國門,立刻改頭換面。但更要深思,花錢事小、管理事大。想當初整建桃園機場時,新加坡的樟宜機場也在興工;如今桃園機場淪落至此,樟宜機場則不僅在亞洲,在全球也是數一數二。能夠相提並論的,是另一個華人負責治理的國家,香港的機場。這兩個機場不僅硬體一流,更令人欽羡的是其管理的品質;也正因後者,才能數十年不變,始終領先群倫。
星、港這兩個機場確可當「國門」之稱,因為它們正是其政府治理的櫥窗。在歷年各項國際競爭力評比中,星、港二國,正如其機場排名一樣,永遠名列前茅,而其關鍵,正在其政府部門競爭力領先世界。
因此,經建會主委從服務業排名墊底,看到了政府部門管理服務業的無能泄沓,但必須舉一反三,政府以管理心態與低劣能力管砸的,絕不止於服務業而已,由此痛加整治,台灣的機場與服務業才有望星、港項背之一日;而這卻胥賴更多有識之士一齊來大聲唱衰。
【2008/06/2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08.06.20 03:23 am
政權輪替一個月以來,儘管新上手的國民黨政權螺絲尚未拴緊、遇事倉皇失措,但有一件事確實與執政八年的民進黨政權迥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那就是勇於唱衰台灣、唱衰政府。
過去八年乃至更久,政府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地方,意識形態治國、用人唯色,導致國政虛耗空轉、政風不堪聞問,卻是有志一同諱疾忌醫,只要有人批判指責,立刻聞過則怒,強辯硬拗之餘,還要聲色俱厲地給對方戴上一頂「不愛台灣」、「唱衰台灣」之類的大帽子,將一切諄諄告誡都打成居心叵測、惡意攻訐。反過來則粉飾太平不遺餘力,每見國內外媒體提出若干台灣出人頭地之事,立刻攘臂攬為政府德政,夸夸然以驕國人。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知識分子,不願受此輕侮,選擇默爾而息,使近年來的台灣無比沉寂,有過於威權時代以高壓箝制言論自由,實乃社會最大的不幸,最令人傷痛的損失。
在這樣的政府管治之下,台灣不進而退,不僅在亞洲四小龍之中,從其首淪為其末,甚至有國家倡議根本將台灣除名。每遇國際競爭力評比,台灣尚能在亞洲各國中名列前茅時,政府立即引為施政成就;卻不細究其中凡與政府部門相關的,多忝列榜尾,反是依靠民間尚源源不絕的充沛活力,將之抵消。
新政府正要於匆忙混亂中滿月時,我們看到一個極可欣喜的新現象。在前天國民黨的中常會中,數位中常委痛陳:旅客來到台灣,會以為來到平壤,做為國門的桃園機場、松山機場等等,根本是三流機場,充分展現三流國家的門面;以及台灣從南到北都賣假貨,拉著外來旅客吃虧上當,令人來過之後從此不敢光顧。其實不僅「國門」如是,台北市做為首善之都,就一向被譏為醜陋無比,尤其從市區到觀光景點,由上往下鳥瞰,無處不是五顏六色鐵皮屋頂加蓋,三流國家恐怕都看不到如此景觀。國民黨中常委放了第一炮,直截了當地戳破國王的新衣。
更令人震撼的,是總綰財經決策的經建會主委,前天毫不遮掩地指出,2008年瑞士洛桑學院(IMD)服務貿易出口成長率排名,55國中台灣忝居第53名。他不但將如此唱衰台灣的醜事公開宣揚,還直指應當負責的,正是政府部門;政府向來只管「管」,而不思如何發揮服務業的價值,才讓民間活力無比充沛的台灣,竟將占GDP七成以上的服務業,搞成這副模樣。
這位為台灣經濟把脈、規畫的內閣要員,如此勇於揭露瘡疤、唱衰台灣,過去早被摘下烏紗帽、貶為國賊。今天如此放言高論,如果主政者不但不以為忤,還能知恥知病,痛改前非,則不僅可以此為切入點,仔細檢視十餘年來政府推拖泄沓、文過飾非、一味管治、不知為民興利的歪風,以及由而滋生的種種積弊,逐步改正;而且在其鼓舞之下,更多b朝、在野的知識分子會從蟄眠中驚醒,重新燃起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熱忱,一起做烏鴉,揚發潛藏在政府乃至整個社會的弊端紕漏,或許台灣停止沉淪、重爭上游,就以此為契機。
然而整頓國際機場這等令國民黨中常委痛心疾首的大事,其實是舉手之勞的小事。君不見,連發展階段遠遠落在台灣之後的泰國,只不過花些小錢,立可打造出令人稱羨的現代化大機場。因此誠如中常委所建議的,「好好花點錢」,就可以讓有如三流國家的國門,立刻改頭換面。但更要深思,花錢事小、管理事大。想當初整建桃園機場時,新加坡的樟宜機場也在興工;如今桃園機場淪落至此,樟宜機場則不僅在亞洲,在全球也是數一數二。能夠相提並論的,是另一個華人負責治理的國家,香港的機場。這兩個機場不僅硬體一流,更令人欽羡的是其管理的品質;也正因後者,才能數十年不變,始終領先群倫。
星、港這兩個機場確可當「國門」之稱,因為它們正是其政府治理的櫥窗。在歷年各項國際競爭力評比中,星、港二國,正如其機場排名一樣,永遠名列前茅,而其關鍵,正在其政府部門競爭力領先世界。
因此,經建會主委從服務業排名墊底,看到了政府部門管理服務業的無能泄沓,但必須舉一反三,政府以管理心態與低劣能力管砸的,絕不止於服務業而已,由此痛加整治,台灣的機場與服務業才有望星、港項背之一日;而這卻胥賴更多有識之士一齊來大聲唱衰。
【2008/06/20 經濟日報】
2008年6月19日 星期四
中共能攻下台灣?
中共能攻下台灣?
2008-06-20/中國時報/傅建中
華府的傳統基金會在十八日有兩場重頭戲,一場是中共軍事現代化研討會,吸引了眾多學者專家,連八十高齡、平時甚少露面的李潔明大使都親自與會。另一場是賴斯國務卿的亞洲政策演說,儘管她的主題是北韓,卻也提到中共軍力提升 (military buildup) 令人不安的局勢,呼籲中共善用其上升的國力,做好「負責任合夥人」(responsible stakeholder) 的角色。
這兩個節目中可能最具新聞性的分析是美國防部前中國科長石明凱 (Mark Stokes )說:「就軍力而言,中共一直有能力拿下台北。」中共迄今沒有這樣做,是由於代價太高。不過石明凱也說,中共攻下台北,並不表示台灣就完了,但情勢會很糟 (messy) 。至於美國會不會馳援介入,則難說。
另一出席研討會的海軍專家歐儒克 (Ronald O’Rourke) 在一研究報告中表示,馳援的速度是關鍵。他為國會研究服務處 (CRS) 撰寫的《中共海軍現代化》報告指出,從日本軍港橫須賀 (Yokosuka) 駛往台灣最快,如美軍艦以每小時三十海浬的時速急駛,一天半即可抵達台灣;其次是關島,需兩天時間;再次是新加坡,需時兩天半;若是從夏威夷或美國西海岸馳援,那就得要六到七、八天,可能緩不濟急了。
從歐儒克所做研究不難看出日本對台灣安全的重要性,但目前台日之間為了釣魚台彼此的關係空前緊張,自長遠來看,此一發展自是對台不利。台北揚言為了釣魚台,不惜和日本一戰,恐怕也不切實際。據歐儒克說,日本海軍的實力,與英國海軍相比在伯仲之間,勝過中共海軍,若台灣真和日本開戰,難保甲午的歷史不會重演。
如今兩岸關係趨於和緩,周末包機直航即將付諸實現,中共是否仍不放棄以武力作為解決台灣問題的最終手段,值得觀察。從美國對中共軍事現代化的焦慮,以及美太平洋海軍軍力的部署已超過大西洋艦隊的趨勢觀之,我們對中共可能的突襲,是不能掉以輕心的。
2008-06-20/中國時報/傅建中
華府的傳統基金會在十八日有兩場重頭戲,一場是中共軍事現代化研討會,吸引了眾多學者專家,連八十高齡、平時甚少露面的李潔明大使都親自與會。另一場是賴斯國務卿的亞洲政策演說,儘管她的主題是北韓,卻也提到中共軍力提升 (military buildup) 令人不安的局勢,呼籲中共善用其上升的國力,做好「負責任合夥人」(responsible stakeholder) 的角色。
這兩個節目中可能最具新聞性的分析是美國防部前中國科長石明凱 (Mark Stokes )說:「就軍力而言,中共一直有能力拿下台北。」中共迄今沒有這樣做,是由於代價太高。不過石明凱也說,中共攻下台北,並不表示台灣就完了,但情勢會很糟 (messy) 。至於美國會不會馳援介入,則難說。
另一出席研討會的海軍專家歐儒克 (Ronald O’Rourke) 在一研究報告中表示,馳援的速度是關鍵。他為國會研究服務處 (CRS) 撰寫的《中共海軍現代化》報告指出,從日本軍港橫須賀 (Yokosuka) 駛往台灣最快,如美軍艦以每小時三十海浬的時速急駛,一天半即可抵達台灣;其次是關島,需兩天時間;再次是新加坡,需時兩天半;若是從夏威夷或美國西海岸馳援,那就得要六到七、八天,可能緩不濟急了。
從歐儒克所做研究不難看出日本對台灣安全的重要性,但目前台日之間為了釣魚台彼此的關係空前緊張,自長遠來看,此一發展自是對台不利。台北揚言為了釣魚台,不惜和日本一戰,恐怕也不切實際。據歐儒克說,日本海軍的實力,與英國海軍相比在伯仲之間,勝過中共海軍,若台灣真和日本開戰,難保甲午的歷史不會重演。
如今兩岸關係趨於和緩,周末包機直航即將付諸實現,中共是否仍不放棄以武力作為解決台灣問題的最終手段,值得觀察。從美國對中共軍事現代化的焦慮,以及美太平洋海軍軍力的部署已超過大西洋艦隊的趨勢觀之,我們對中共可能的突襲,是不能掉以輕心的。
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
名家觀點》中國經濟崛起及其影響
名家觀點》中國經濟崛起及其影響
【經濟日報╱孫震】
2008.06.09 04:30 pm
戰後世界各國實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計畫經濟,中共於1949年10月建國後,選擇中央計畫經濟,導致經濟長期停滯,民不聊生。我在給孫文廣教授《獄中上書中共中央》所寫的序文中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實施階級鬥爭,三反、五反,推行大躍進、人民公社、土法大煉鋼,以致在1950年代末期和1960年代初,民生凋蔽,民有飢色,野有餓莩;繼而發動文化大革命,導致十年浩劫,毛澤東以下,無論官民,朝不保夕,人人自危,使大陸成為世界銀行統計中窮人最多的國家。」我又說:「…什麼人,基於怎樣的思考,帶領大陸走上錯誤的道路,誤盡天下蒼生30年?我相信大陸很多不敢言而敢怒的才俊之士早已了然於胸。」計畫經濟必然產生獨裁政治,以萬民為芻狗,諾貝爾經濟學獎大師海耶克心所謂危,才寫下他的傑作《到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 1944)。
1981年「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大陸每天消費在1美元以下的赤貧人口有6.34億,占總人口的63.8%,每天消費在2美元以下的貧窮人口有8.76億,占總人口的88.1%。由此可知當時改革開放的必要及其迫切的程度。
1978年以來,大陸內求改革,外求開放,逐步走向市場經濟的道路,又拜全球化與資訊化之賜,經濟迅速成長,尤其是1990年代以來:1990-2000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平均年成長率為10.6%,2000-05年為9.6%,近年都在10%以上。
2005年大陸之國民所得毛額(GNI)為22,697億美元,為世界經濟的5%,低於美、日、德、英,而為世界第五;2006年達26,416億美元,超過英國,直追德國。毛澤東當年鼓吹「大躍進」,要「超英趕美」,現在終於做到了,但不是用他的方法。不懂經濟學最基本的道理,也不聽真正專家的話,「愚而好自用」,不論怎樣「拚」經濟都沒有用處。2005年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GNI為86,097億美元,為世界經濟的14.2%,僅次於美國而居世界第二。2004年赤貧與貧窮人口分別減少為1.28億與4.52億,占總人口的9.9%與34.9%。最近世界銀行根據146個國家1,000種商品與勞務的價格大幅調降中國2005年按PPP計算的GNI為5.3兆美元,低於美國的12.4兆美元,仍居世界第二。
中國經濟崛起對世界經濟有以下各種重大影響。第一,有提高世界經濟成長率的作用。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以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加入世界生產,每年就業增加,生產力提高,不但使世界經濟的平均成長率提高,並有帶動世界經濟成長的作用。近年由於經濟規模擴大,成長率高出各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經濟成長最大的「引擎」,又因和美國及西歐的影響分散,有緩和世界經濟波動的作用。最近美國經濟趨於衰退,歐洲亦受美國次級房貸波及,成長趨緩,很多專家期待新近崛起的中國、印度和其他新興經濟體能繼續支撐世界經濟成長。
第二,有穩定世界物價的作用。中國以低廉的製造產品供應世界各國,維持商品價格穩定。中國現在是世界工廠,歐美國家物價如有上漲,中國的製造品幾可無限供應。全球化使中國和其他低工資國家的商品大量供應,修正傳統的貨幣數量學說;貨幣數量增加不是導致商品價格上漲,而是導致資產價格上漲,形成資產價格膨脹,而有所謂「泡沫」經濟。
第三,有加深世界所得分配不均的作用。中國8億勞動人口,加以印度和俄羅斯等前共產國家的勞動人口,加入世界生產,使資本成為相對稀少、勞動成為相對豐富的生產因素,因而資本的報酬率提高,勞動的報酬率降低;在勞動人口之中,供應稀少的高知識、高技術人才的薪資相對於一般人力的薪資提高,二者皆使所得分配不平,貧富差距擴大。根據去年11月12日《NewsWeek》報導,中國薪資所得在GDP所占的百分比,從1998年53%降低到2005年41%,日本目前三分之一人工為部分工時,其中大部分為年輕的契約工,幾乎全無健保和年金給付等福利。
第四,有加速世界資源耗竭並使污染嚴重的作用。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消費國,也是第二大能源消費國。中國、印度、俄羅斯等大國經濟崛起,使世界自然資源耗用迅速增加,導致其價格上漲,一方面引起「成本推動」的物價膨脹,一方面使長期經濟成長受到限制,有待科技重大進步,始能加以緩和。
至於中國對東亞區域內各國經濟的影響,最主要的是自這些國家進口帶動它們的經濟成長。中國對美國和西歐的貿易為出超,對鄰近新興國家的貿易為入超。以2004年為例,中國對區域內各國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百分比只有26%,但自區域內各國進口占其進口總額的百分比高達51%。以2000-2004年和1990-94年相比,東亞所有國家包括台灣、南韓、日本和東協各國,對中國出口占各該國出口總額的百分比都大幅增加,其中日本從3.9%增加到10.0%,南韓從4.2%增加到15.6%,台灣從微不足道增加到10.3%,成為這些國家經濟成長的主要來源。
中國在貿易方面對東亞區域內各國經濟發展的貢獻尚不以入超為限,各國經由貿易促進專業分工,包括產業間分工與產業內分工,一方面產生規模經濟,一方面促進技術進步,二者皆使生產力和經濟成長率提高。這也是中國在未來東協經濟共同體形成中占有關鍵性地位的重要原因。此外,中國對香港、澳門和東協國家開放投資和旅遊,也有助於這些國家和經濟體的成長。
(作者是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元智大學名譽講座)
【2008/06/0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孫震】
2008.06.09 04:30 pm
戰後世界各國實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計畫經濟,中共於1949年10月建國後,選擇中央計畫經濟,導致經濟長期停滯,民不聊生。我在給孫文廣教授《獄中上書中共中央》所寫的序文中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實施階級鬥爭,三反、五反,推行大躍進、人民公社、土法大煉鋼,以致在1950年代末期和1960年代初,民生凋蔽,民有飢色,野有餓莩;繼而發動文化大革命,導致十年浩劫,毛澤東以下,無論官民,朝不保夕,人人自危,使大陸成為世界銀行統計中窮人最多的國家。」我又說:「…什麼人,基於怎樣的思考,帶領大陸走上錯誤的道路,誤盡天下蒼生30年?我相信大陸很多不敢言而敢怒的才俊之士早已了然於胸。」計畫經濟必然產生獨裁政治,以萬民為芻狗,諾貝爾經濟學獎大師海耶克心所謂危,才寫下他的傑作《到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 1944)。
1981年「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大陸每天消費在1美元以下的赤貧人口有6.34億,占總人口的63.8%,每天消費在2美元以下的貧窮人口有8.76億,占總人口的88.1%。由此可知當時改革開放的必要及其迫切的程度。
1978年以來,大陸內求改革,外求開放,逐步走向市場經濟的道路,又拜全球化與資訊化之賜,經濟迅速成長,尤其是1990年代以來:1990-2000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平均年成長率為10.6%,2000-05年為9.6%,近年都在10%以上。
2005年大陸之國民所得毛額(GNI)為22,697億美元,為世界經濟的5%,低於美、日、德、英,而為世界第五;2006年達26,416億美元,超過英國,直追德國。毛澤東當年鼓吹「大躍進」,要「超英趕美」,現在終於做到了,但不是用他的方法。不懂經濟學最基本的道理,也不聽真正專家的話,「愚而好自用」,不論怎樣「拚」經濟都沒有用處。2005年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GNI為86,097億美元,為世界經濟的14.2%,僅次於美國而居世界第二。2004年赤貧與貧窮人口分別減少為1.28億與4.52億,占總人口的9.9%與34.9%。最近世界銀行根據146個國家1,000種商品與勞務的價格大幅調降中國2005年按PPP計算的GNI為5.3兆美元,低於美國的12.4兆美元,仍居世界第二。
中國經濟崛起對世界經濟有以下各種重大影響。第一,有提高世界經濟成長率的作用。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以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加入世界生產,每年就業增加,生產力提高,不但使世界經濟的平均成長率提高,並有帶動世界經濟成長的作用。近年由於經濟規模擴大,成長率高出各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經濟成長最大的「引擎」,又因和美國及西歐的影響分散,有緩和世界經濟波動的作用。最近美國經濟趨於衰退,歐洲亦受美國次級房貸波及,成長趨緩,很多專家期待新近崛起的中國、印度和其他新興經濟體能繼續支撐世界經濟成長。
第二,有穩定世界物價的作用。中國以低廉的製造產品供應世界各國,維持商品價格穩定。中國現在是世界工廠,歐美國家物價如有上漲,中國的製造品幾可無限供應。全球化使中國和其他低工資國家的商品大量供應,修正傳統的貨幣數量學說;貨幣數量增加不是導致商品價格上漲,而是導致資產價格上漲,形成資產價格膨脹,而有所謂「泡沫」經濟。
第三,有加深世界所得分配不均的作用。中國8億勞動人口,加以印度和俄羅斯等前共產國家的勞動人口,加入世界生產,使資本成為相對稀少、勞動成為相對豐富的生產因素,因而資本的報酬率提高,勞動的報酬率降低;在勞動人口之中,供應稀少的高知識、高技術人才的薪資相對於一般人力的薪資提高,二者皆使所得分配不平,貧富差距擴大。根據去年11月12日《NewsWeek》報導,中國薪資所得在GDP所占的百分比,從1998年53%降低到2005年41%,日本目前三分之一人工為部分工時,其中大部分為年輕的契約工,幾乎全無健保和年金給付等福利。
第四,有加速世界資源耗竭並使污染嚴重的作用。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消費國,也是第二大能源消費國。中國、印度、俄羅斯等大國經濟崛起,使世界自然資源耗用迅速增加,導致其價格上漲,一方面引起「成本推動」的物價膨脹,一方面使長期經濟成長受到限制,有待科技重大進步,始能加以緩和。
至於中國對東亞區域內各國經濟的影響,最主要的是自這些國家進口帶動它們的經濟成長。中國對美國和西歐的貿易為出超,對鄰近新興國家的貿易為入超。以2004年為例,中國對區域內各國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百分比只有26%,但自區域內各國進口占其進口總額的百分比高達51%。以2000-2004年和1990-94年相比,東亞所有國家包括台灣、南韓、日本和東協各國,對中國出口占各該國出口總額的百分比都大幅增加,其中日本從3.9%增加到10.0%,南韓從4.2%增加到15.6%,台灣從微不足道增加到10.3%,成為這些國家經濟成長的主要來源。
中國在貿易方面對東亞區域內各國經濟發展的貢獻尚不以入超為限,各國經由貿易促進專業分工,包括產業間分工與產業內分工,一方面產生規模經濟,一方面促進技術進步,二者皆使生產力和經濟成長率提高。這也是中國在未來東協經濟共同體形成中占有關鍵性地位的重要原因。此外,中國對香港、澳門和東協國家開放投資和旅遊,也有助於這些國家和經濟體的成長。
(作者是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元智大學名譽講座)
【2008/06/09 經濟日報】
二次工業革命》吸引國際科技人 才是硬道理
二次工業革命》吸引國際科技人 才是硬道理
【聯合報╱劉志宏/淡江大學公行系助理教授(北縣淡水)】
2008.06.18 03:08 am
十七日李家同教授「我們需要二次工業革命」一文,筆者深有同感。但是,對於該文的建議跟作法,筆者卻有不同的看法。
我國在發展經濟科技的過程中,有一個事實是大家不願意面對的,那就是即使傾全國人力物力,也很難在科技產業界居於領導地位。面對這樣的限制,美國的發展策略值得效法。美國利用它得天獨厚的居住環境、優渥的薪資、以及良好的法政制度,再加上英語系的國家所獨有的「國際友善」條件,使得全世界最優秀的科技人才,都去追尋「美國夢」的實現。所以,我們在加州矽谷看到了由印度人和中國人所撐起的美國IC產業;蘇聯解體後,我們也看到了大量的火箭科學人才被美國接收了。這些都是最珍貴稀有的人才資源,「楚才晉用」造成了美國今日在科技界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國如要進行「二次工業革命」,應該著眼於國外科技人才的獵取,尤其是開發中國家的科技人才。台灣的薪資雖比不上歐美水準,但相較於中國大陸、印度等開發中國家,國內的工程師待遇還是比較好。尤其美國最近幾年因為失業率問題嚴重,勞工簽證配額緊縮,也因此限制了這些外國科技人才的發展空間,這些人才勢必會轉往其他國家尋求機會,以台灣資訊科技產業的基礎,實在是很有機會去好好宣傳一下。
台灣的環境不若美國優渥,如何吸引全球頂尖科技人才?以香港為例,香港以其彈丸之地卻能吸引全球金融機構、金融人才的進駐,進一步發展成為亞洲的金融中心,所憑藉的是其自由化的金融環境、英美法系的色彩,以及最重要的「國際友善」的環境。因此,台灣如要在吸引國際科技人才的政策上有所突破,除了法令鬆綁外,如何建構出一個英語系地區的形象以及「國際友善」的環境,讓不會說中文的外國人「講英語嘛也通」,才是需要努力的地方。
認清自身條件的不足,才能擬定出切合實用的國家發展政策。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且非常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作後盾。當我們下一代的人力資源已經不足以因應未來科技發展所需時,適當開放國外高科技人才來幫助台灣科技發展,進一步促成我國的「二次工業革命」,也許是可以思考的道路。
【2008/06/18 聯合報】
【聯合報╱劉志宏/淡江大學公行系助理教授(北縣淡水)】
2008.06.18 03:08 am
十七日李家同教授「我們需要二次工業革命」一文,筆者深有同感。但是,對於該文的建議跟作法,筆者卻有不同的看法。
我國在發展經濟科技的過程中,有一個事實是大家不願意面對的,那就是即使傾全國人力物力,也很難在科技產業界居於領導地位。面對這樣的限制,美國的發展策略值得效法。美國利用它得天獨厚的居住環境、優渥的薪資、以及良好的法政制度,再加上英語系的國家所獨有的「國際友善」條件,使得全世界最優秀的科技人才,都去追尋「美國夢」的實現。所以,我們在加州矽谷看到了由印度人和中國人所撐起的美國IC產業;蘇聯解體後,我們也看到了大量的火箭科學人才被美國接收了。這些都是最珍貴稀有的人才資源,「楚才晉用」造成了美國今日在科技界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國如要進行「二次工業革命」,應該著眼於國外科技人才的獵取,尤其是開發中國家的科技人才。台灣的薪資雖比不上歐美水準,但相較於中國大陸、印度等開發中國家,國內的工程師待遇還是比較好。尤其美國最近幾年因為失業率問題嚴重,勞工簽證配額緊縮,也因此限制了這些外國科技人才的發展空間,這些人才勢必會轉往其他國家尋求機會,以台灣資訊科技產業的基礎,實在是很有機會去好好宣傳一下。
台灣的環境不若美國優渥,如何吸引全球頂尖科技人才?以香港為例,香港以其彈丸之地卻能吸引全球金融機構、金融人才的進駐,進一步發展成為亞洲的金融中心,所憑藉的是其自由化的金融環境、英美法系的色彩,以及最重要的「國際友善」的環境。因此,台灣如要在吸引國際科技人才的政策上有所突破,除了法令鬆綁外,如何建構出一個英語系地區的形象以及「國際友善」的環境,讓不會說中文的外國人「講英語嘛也通」,才是需要努力的地方。
認清自身條件的不足,才能擬定出切合實用的國家發展政策。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且非常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作後盾。當我們下一代的人力資源已經不足以因應未來科技發展所需時,適當開放國外高科技人才來幫助台灣科技發展,進一步促成我國的「二次工業革命」,也許是可以思考的道路。
【2008/06/18 聯合報】
聯合筆記》今年入聯提案應改弦易轍
聯合筆記》今年入聯提案應改弦易轍
【聯合報╱傅依傑】
2008.06.18 03:08 am
「馬上」使兩岸關係峰迴路轉,也為台灣參與國際帶來多年不遇的轉機。為爭取台灣更大外交戰略利益,台北應掌握難得機遇,調整戰術,在九月開幕的第六十三屆聯合國大會改弦易轍,考慮暫停推動入聯案。
這絕非外交撤退,而是捨「務虛」而尚「務實」。亦即,放棄過去十五年對台灣並無實質利益、反而常成為友邦藉案需索的作法,將更多心力與籌碼置於世衛、世銀、國際貨幣基金等更有更實質且具體可求的國際組織目標上。
如此,不僅可體現馬政府「和解休兵」的外交新思維,更可「以退為進」:胡錦濤既在「吳胡會」鬆口,聲稱將考慮台灣參與世衛問題,則台北可報以不再挑起北京最在意的聯合國外交攻防,以換取加入世衛更大的可能性。
在主、客觀形勢上,馬政府該對入聯案採取新態度。至少應有別於李登輝及陳水扁政府的作法。
台北一九九三年起推動參與聯合國,雖發動於李登輝時期,但始作俑者是當時在野的民進黨。究其緣由,是李登輝面對民進黨鼓動的入聯訴求而不得不做做樣子,但卻披上「會籍普遍化原則」、「台灣人民聲音應被聽到」、「台灣的政經實力有資格也有權入會」等道德外衣。
但無論是以中華民國「重返」或以台灣「加入」,都涉及主權問題,這是北京最敏感的神經。而李登輝的「兩國論」、陳水扁的「一邊一國」及去年沸沸揚揚的「入聯公投」,都汙染了該案原有的人權及道德訴求。即便台北強調,絕不挑戰北京在聯合國既有席次與地位,又如何不招致北京的全力打壓?也因此,台北十五年入聯闖關屢敗屢戰,虛耗多少資源,只換得一個無實質意義的「宣達」效果。
「馬上」的外交理念既是棄「烽火外交」轉求「和解休兵」,講求「務實、靈活、彈性」,則衡量兩岸的嶄新情勢,今年聯合國案勢必要變,去年荒腔走板的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絕不可行。今年總務委會及大會認可議程的兩個傳統戰場,先考慮休兵吧。
【2008/06/18 聯合報】
【聯合報╱傅依傑】
2008.06.18 03:08 am
「馬上」使兩岸關係峰迴路轉,也為台灣參與國際帶來多年不遇的轉機。為爭取台灣更大外交戰略利益,台北應掌握難得機遇,調整戰術,在九月開幕的第六十三屆聯合國大會改弦易轍,考慮暫停推動入聯案。
這絕非外交撤退,而是捨「務虛」而尚「務實」。亦即,放棄過去十五年對台灣並無實質利益、反而常成為友邦藉案需索的作法,將更多心力與籌碼置於世衛、世銀、國際貨幣基金等更有更實質且具體可求的國際組織目標上。
如此,不僅可體現馬政府「和解休兵」的外交新思維,更可「以退為進」:胡錦濤既在「吳胡會」鬆口,聲稱將考慮台灣參與世衛問題,則台北可報以不再挑起北京最在意的聯合國外交攻防,以換取加入世衛更大的可能性。
在主、客觀形勢上,馬政府該對入聯案採取新態度。至少應有別於李登輝及陳水扁政府的作法。
台北一九九三年起推動參與聯合國,雖發動於李登輝時期,但始作俑者是當時在野的民進黨。究其緣由,是李登輝面對民進黨鼓動的入聯訴求而不得不做做樣子,但卻披上「會籍普遍化原則」、「台灣人民聲音應被聽到」、「台灣的政經實力有資格也有權入會」等道德外衣。
但無論是以中華民國「重返」或以台灣「加入」,都涉及主權問題,這是北京最敏感的神經。而李登輝的「兩國論」、陳水扁的「一邊一國」及去年沸沸揚揚的「入聯公投」,都汙染了該案原有的人權及道德訴求。即便台北強調,絕不挑戰北京在聯合國既有席次與地位,又如何不招致北京的全力打壓?也因此,台北十五年入聯闖關屢敗屢戰,虛耗多少資源,只換得一個無實質意義的「宣達」效果。
「馬上」的外交理念既是棄「烽火外交」轉求「和解休兵」,講求「務實、靈活、彈性」,則衡量兩岸的嶄新情勢,今年聯合國案勢必要變,去年荒腔走板的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絕不可行。今年總務委會及大會認可議程的兩個傳統戰場,先考慮休兵吧。
【2008/06/18 聯合報】
軍公教調薪有理?
軍公教調薪有理?
【經濟日報╱社論】
2008.06.18 03:08 am
油電及百物價格飆漲,唯獨薪資不漲,實質購買力降低,人民生活日益痛苦;政府理當責無旁貸拿出高明辦法穩定物價、促進成長、照顧窮人,卻考慮寄望明年對軍公教調薪,帶動民間薪資成長,刺激國內消費,助於經濟成長。這樣做法能否達成目的,還是在美麗包裝下「自肥」?尤其在當前財政赤字嚴重,執政績效尚未展現之際,奢談調薪,實有商榷餘地。
公、私部門調薪,以往或有連動關係;然在全球化、國際化、知識經濟發展,以及兩岸經貿互動密切等情勢影響下,公、私部門就業似已區隔成雙元性市場,是否調薪各有其決定因素。過去八年,扁政府曾對公部門調薪兩次,民間薪資不升反降,可供佐證。故而企圖透過軍公教調薪,以期對民間企業產生示範作用,改變民間薪資調升緩慢,甚至不升反降現象,提高一般受薪大眾的購買力,舒緩M型社會所產生薪資所得不增、資本所得大增之所得分配不均現象,冀能刺激經濟成長,實在是一廂情願,也未能對症下藥;甚至助長通膨,反而得不償失。
其實,民間調薪有賴整體投資環境改善,產業創新與競爭力提升,勞動生產力提高及需求增加,才是帶動薪資上升的關鍵。至於政府調薪決策,則應尋求更具說服力的理由;基本上須考慮公部門的生產力、公私部門間相對工資水準、一般物價水準的上升、國民所得與成長、政府財政狀況與負擔等。由於軍公教調薪影響民眾對政府的觀感,必須慎重其事。
一般而言,政府薪資水準並不算低,尤其中低階層,往往高過民間;而其各項福利及保障優渥,實在令小市民稱羨;若以公部門薪資偏低為由,要求調薪,實在師出無名,也說不出口。至於政府站在身為軍公教人員雇主角色,為提高員工生產力,改善福利,藉調薪激勵士氣,或有其意義;在物價不斷上升超過名目薪資增長之際,藉調薪抵消實質所得減少現象,或也名正言順。然而不要忘了,政府更受全民之付託,將經濟搞好、改善生活;馬政府在尚未明顯展現績效,為民謀福利之前,卻汲汲於改善自身福利,顯然並非明智之舉。
行政院主計處指出,軍公教人員薪資每調高1%,國庫支出增加66億元;若如以往調幅3%,政府負擔大約增加200億元。財源何在,自然令人關心。反觀目前政府每年仍有上千億元的財政赤字,各級政府債務累積已達4.6兆元,再加上勞保、農保虧損、金融重建基金負債、新舊制公教人員退休金、民營化基金等隱藏性債務在內,政府累積債務更高達13兆元。在當前財政惡化、債務不斷累積情勢下,政府推動「愛台12項建設」及擴大內需,需款孔急,仍只有仰賴舉債一途;前朝政府凍漲油電價格,以致中油、台電公司均虧損嚴重,不但無盈餘繳庫,反而拖累財政。此時軍公教調薪之舉,除非能夠刪除更乏經濟效益的項目,例如部分國防外交經費,或可籌措調薪之資金來源;若是因而排擠到基礎教育建設經費及對弱勢團體的補助,或是因人事費增加而助長財政赤字,很難令人茍同。
近年中央政府每年歲出約1.6兆元,人事費就占四分之一以上,與鄰近日、韓等國相比明顯偏高;然而政府組織再造與人事精簡,一直流於紙上談兵。人事費無法有效壓低,久為社會所詬病;政府未能提供令人滿意服務,未能將錢用在刀口上,已成為拖累國家競爭力的主因。未來公務人員調薪除須與國家競爭力績效掛勾外,更應改善薪資結構,落實獎懲機制,以提升公部門的生產效率。
總之,軍公教人員是否需要調薪,何時調薪,應作更完整的成本效益評估。若是新政府能夠拿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拚經濟」成績單,物價回穩、經濟成長、失業率降低、所得分配改善、行政效率及服務品質提高、窮人得到應有照顧,尤其改善失業率及通膨率所造成痛苦指數居高不下現象,人民能夠真切感受生活改善、福祉提高,縱使政府不提加薪,人民也會要求加薪,酬謝公僕辛勞。
【2008/06/1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08.06.18 03:08 am
油電及百物價格飆漲,唯獨薪資不漲,實質購買力降低,人民生活日益痛苦;政府理當責無旁貸拿出高明辦法穩定物價、促進成長、照顧窮人,卻考慮寄望明年對軍公教調薪,帶動民間薪資成長,刺激國內消費,助於經濟成長。這樣做法能否達成目的,還是在美麗包裝下「自肥」?尤其在當前財政赤字嚴重,執政績效尚未展現之際,奢談調薪,實有商榷餘地。
公、私部門調薪,以往或有連動關係;然在全球化、國際化、知識經濟發展,以及兩岸經貿互動密切等情勢影響下,公、私部門就業似已區隔成雙元性市場,是否調薪各有其決定因素。過去八年,扁政府曾對公部門調薪兩次,民間薪資不升反降,可供佐證。故而企圖透過軍公教調薪,以期對民間企業產生示範作用,改變民間薪資調升緩慢,甚至不升反降現象,提高一般受薪大眾的購買力,舒緩M型社會所產生薪資所得不增、資本所得大增之所得分配不均現象,冀能刺激經濟成長,實在是一廂情願,也未能對症下藥;甚至助長通膨,反而得不償失。
其實,民間調薪有賴整體投資環境改善,產業創新與競爭力提升,勞動生產力提高及需求增加,才是帶動薪資上升的關鍵。至於政府調薪決策,則應尋求更具說服力的理由;基本上須考慮公部門的生產力、公私部門間相對工資水準、一般物價水準的上升、國民所得與成長、政府財政狀況與負擔等。由於軍公教調薪影響民眾對政府的觀感,必須慎重其事。
一般而言,政府薪資水準並不算低,尤其中低階層,往往高過民間;而其各項福利及保障優渥,實在令小市民稱羨;若以公部門薪資偏低為由,要求調薪,實在師出無名,也說不出口。至於政府站在身為軍公教人員雇主角色,為提高員工生產力,改善福利,藉調薪激勵士氣,或有其意義;在物價不斷上升超過名目薪資增長之際,藉調薪抵消實質所得減少現象,或也名正言順。然而不要忘了,政府更受全民之付託,將經濟搞好、改善生活;馬政府在尚未明顯展現績效,為民謀福利之前,卻汲汲於改善自身福利,顯然並非明智之舉。
行政院主計處指出,軍公教人員薪資每調高1%,國庫支出增加66億元;若如以往調幅3%,政府負擔大約增加200億元。財源何在,自然令人關心。反觀目前政府每年仍有上千億元的財政赤字,各級政府債務累積已達4.6兆元,再加上勞保、農保虧損、金融重建基金負債、新舊制公教人員退休金、民營化基金等隱藏性債務在內,政府累積債務更高達13兆元。在當前財政惡化、債務不斷累積情勢下,政府推動「愛台12項建設」及擴大內需,需款孔急,仍只有仰賴舉債一途;前朝政府凍漲油電價格,以致中油、台電公司均虧損嚴重,不但無盈餘繳庫,反而拖累財政。此時軍公教調薪之舉,除非能夠刪除更乏經濟效益的項目,例如部分國防外交經費,或可籌措調薪之資金來源;若是因而排擠到基礎教育建設經費及對弱勢團體的補助,或是因人事費增加而助長財政赤字,很難令人茍同。
近年中央政府每年歲出約1.6兆元,人事費就占四分之一以上,與鄰近日、韓等國相比明顯偏高;然而政府組織再造與人事精簡,一直流於紙上談兵。人事費無法有效壓低,久為社會所詬病;政府未能提供令人滿意服務,未能將錢用在刀口上,已成為拖累國家競爭力的主因。未來公務人員調薪除須與國家競爭力績效掛勾外,更應改善薪資結構,落實獎懲機制,以提升公部門的生產效率。
總之,軍公教人員是否需要調薪,何時調薪,應作更完整的成本效益評估。若是新政府能夠拿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拚經濟」成績單,物價回穩、經濟成長、失業率降低、所得分配改善、行政效率及服務品質提高、窮人得到應有照顧,尤其改善失業率及通膨率所造成痛苦指數居高不下現象,人民能夠真切感受生活改善、福祉提高,縱使政府不提加薪,人民也會要求加薪,酬謝公僕辛勞。
【2008/06/18 經濟日報】
訂閱:
意見 (Atom)